•  

    盛达
  •  

    盛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河南盛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豫ICP备19000645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1号院1号楼1层附9号  
电话:0371—68966839   /  18237163017 
邮箱:
hnsdpg@163.com

>
>
>
艺术金融,于曲折中前行——专访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西沐
公司新闻
评估动态
法律法规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艺术金融,于曲折中前行——专访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西沐

来源:
《金融博览•财富》
发布时间:
2023/03/04

提要:

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则呈现出不同的节奏。

总是想着多出产品,热衷于一蹴而就,投机意味浓厚,这样很容易导致艺术金融产业大起大落。

只有建立在科学化的流程之下,相应的艺术品价值鉴定与评估才会找到突破口。

从长远来看,未来中国艺术金融发展需要有确权、鉴定、评估、集保、保险等市场体系的支撑。

西沐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西安美院兼职教授。

艺术金融发展的五个阶段

记者:伴随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艺术金融正在快速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对大众或是业界来说,什么是艺术金融,很多时候都是见仁见智的。首先,请您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金融呢?

西沐:简单来讲,艺术金融就是将艺术品及其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的服务过程,其核心是以艺术品资产为基础与纽带的投融资形式及其服务。

更进一步讲,艺术金融是一个新的业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 金融”,也不能理解成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从专业角度来看,艺术金融是指在艺术品及其资源系统化、资产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架构体系、金融化过程与运作体系、以艺术价值链构建为核心的产业形态体系及服务与支撑体系等形成的系统活动过程的总和。

记者:股票、房地产与艺术品被称为三大投资领域。艺术品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个重要选项。那么,艺术金融在我国发展这些年,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西沐: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艺术金融都是以资金的聚拢为起点的。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为资金聚合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金融重点是融合更多的资金来购买价格更高或数量更多的艺术品。随着购买行为的增多,资金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退出。

第二阶段为艺术品投资的简单退出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解决艺术品的变现问题。其退出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从市场交易中退出,主要是借助拍卖通道实现变现;第二,在金融机构与类金融机构间进行变现,主要的形式是银行质押融资与典当行典当融资。

第三阶段为以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为平台的投资阶段。2011 年12 月30 日,中宣部、商务部、文化部等5 部委共同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重点支持上海和深圳两个资本市场成熟、产权交易基础好的城市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试点”,自此,文交所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交所这一平台,扩大了艺术品投资创新的空间,虽然实践中,艺术品份额化的创新遇到了挫折,但是却开拓了普通大众对以文交所为平台的艺术品投资创新的视野。

第四阶段为投资大众化阶段。在该阶段,核心是利用“平台+ 互联网”机制,为艺术品投资打开大众化的大门,其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基于平台化的交易模式创新,如艺术电商的发展、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模式的创新探索;二是互联网艺术金融不断发展,表现为以艺术众筹等为主体的产品体系的不断推出与运营。这一阶段,借助“平台+ 互联网”机制,艺术品投资交易更便捷、安全,门槛也更低。

第五阶段为艺术机构(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阶段。艺术金融发展到资本市场介入的阶段,可以说是中国艺术金融不断成熟与上规模的重要表现。特别是基于艺术产业与艺术股权投资基金的艺术新三板推动机制的形成,会极大地推动艺术资本市场以及基于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行为的发展,并且,这一趋势将不断活跃。总之,做大艺术品资本市场,将极大地推进中国艺术金融向纵深领域发展。

艺术品市场与艺术金融,节奏不同步

记者:您认为,在上述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五个阶段,艺术金融和艺术产业的发展,二者的节奏同步吗?

西沐:我国艺术品市场及其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自发的,或者是由下而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草根”市场。与此相对应,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沿袭了这一基本态势。在发展节奏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国艺术金融走出了与艺术品市场不同步甚至是相反的节奏。

用数据来说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2019 年度艺术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 年和2014 年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两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均超过了70 亿美元,而到了2015 年和2016 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这两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都在52.5 亿美元上下浮动,与之前两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态势。

而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则呈现出不同的节奏。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总规模大约是220 多亿元,而到了2015 年,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总规模已达580 多亿元,2016 年更是达到了980 多亿元,是2014 年的4 倍多,由此可见,艺术金融产业显然没有受到艺术品市场调整的影响。

从数据的反差来看,似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仅没有阻碍艺术金融的发展,还推动激发了艺术金融产业大踏步前进。其实,这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存在明显的“激发”与“挤出”效应。

艺术金融“空转”的“四化”表现

记者:您多次提及,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存在“空转”趋势。您刚刚也谈到,我国艺术金融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节奏并不一致,这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佐证,我国艺术金融发展存在“空转”现象呢?其“空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西沐:我的确认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空转”趋势明显。也就是说,在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创新发展没有积累和突破,对艺术品市场以及艺术品产业的拉动作用较低。艺术金融资金“空转”主要表现为如下“四化”。

表现之一是规模结构发展的畸形化。

我们看到,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资产配置出口,在巨大需求的牵动下,艺术金融的规模迅速膨胀,但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太少,虽然传统金融体系对艺术金融的发展也比较关注,但与迅速发展的艺术金融产业,特别是与艺术金融创新业态的发展相比,传统金融体系的参与越来越显示出被边缘化的趋势。

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来佐证上述观点。2014 年,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参与艺术金融的规模占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之比大约是80% 以上,而到了2015 年,这个数字变为40% 左右,2016 年更是达到了不足25% 的程度,这反映出了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度不高的事实。

由于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太少,而创新金融体系的规模又在投机的牵动下发展过快、沉淀与积累不够,导致艺术金融规模结构畸形化、泡沫化倾向显现,出现了“婴儿肥”式的创新“空转”,使得中国艺术金融发展与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两张皮”,这也导致了艺术金融产业和艺术品市场发展节奏不同步的现象。

表现之二为泛化倾向。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脱离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主线,而把一些外围创新当成重点,不谈核心突破,泛化艺术金融及其业态发展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我们要保持警惕。

表现之三为洋化倾向。

中国独特复杂的金融环境与艺术资源状况,决定了国外艺术金融发展的今天,并不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明天。中国艺术金融需要在创新与借鉴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遇到问题,便一味从海外发达国家照搬模式和解决方案。

表现之四为焦虑急躁化倾向。

我们在发展艺术金融的过程中,总是想着多出产品,并热衷于一蹴而就,投机意味浓厚,这样很容易导致艺术金融产业大起大落。

交易是“表”,价值发现是“本”

记者:您刚才谈到,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投机意识浓重,热衷于一蹴而就,您能否再为我们详细举例说明一下?

西沐:在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平台化交易与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较快,这其中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带有投机性质。这里,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其一,以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为例。这一模式兴起于2014 年,但到了2015 年就达到了1.5 万亿元的交易规模,2016 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9 万亿元。但这种迅猛发展的模式脱离了艺术品市场与产业,泡沫比较大,投机炒作的成分大,风险显而易见。

其二,以文交所为例。文交所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发育发展的重要尝试,它激发了人们对艺术品交易形式创新的热情以及对中国艺术品参与资本市场的渴望。我们看到,文交所模式一经确立,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模仿热潮,几乎每个省都成立了文交所,甚至不少副省级城市或地市级城市也都成立了文交所。

文交所的成立,有其积极意义,一方面反映艺术品参与资本市场亟需破局,另一方面反映艺术品交易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并以此来不断实现交易效率的提高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交所也经历了野蛮生长的过程,原因在于文交所既有概念又能落地生效,因此可以为各地区提供竞相复制上马、兼有形象和效应的发展项目。 但是,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并不相同,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发展项目,而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文交所的模式,进行同质化竞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交所的野蛮生长,其实也是艺术金融热衷于一蹴而就的一种注脚,或者说是一种侧面反映。

未来,我们在探索文交所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资本与文化艺术两个维度,并且,要把最终落脚点放在交易标的的文化艺术资源特征上来,因为交易创新是“表”,文化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与实现才是“本”。

支撑与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记者:的确,在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艺术品的价值发现才是本源。但是目前,艺术品价值的评估、鉴定难,是艺术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对这个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西沐:从本质上来讲,在艺术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对艺术资产的估值是关键,而估值的核心是定价。目前,艺术品及其资源鉴定、估值难,的确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中国艺术金融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该问题之所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原因在于我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与服务体系发育不良,存在“缺”“软”“散”的弊端。

另外,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在艺术品评估鉴定等环节,太过于强调人的作用,而轻视科学性,特别是流程与规程。如过分重视重要艺术家的作用,以为有重要的权威的艺术家出场,那么相应的鉴定与评估就越发权威,而忽视了相关流程与规程的基础建设,我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且不说艺术家有没有相应的资格与能力参与鉴定与评估,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在看似靠谱的运作中,抑制了相关制度与体系的发育与建立,可以说是有害的。

对这一问题,形象地来说,原来的艺术品价值评估更多的是“拍脑袋”,现在这种状况也未能改变,只不过是由一个人“拍脑袋”变成了一帮人“拍脑袋”, 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建立在科学化的流程之下,相应的艺术品价值鉴定与评估才会找到突破口。

从长远来看,未来中国艺术金融发展需要有确权、鉴定、评估、集保、保险等市场体系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金融增信的功能,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从而推出众多艺术金融领域的结构性产品和服务。

数字技术,带动支撑产业聚集发展

记者: 正如您所言,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支撑服务缺失多、水平低,这严重制约了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近年来,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在我国迅猛发展,您认为,这是否有助于解决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支撑体系与综合服务不足的问题?

西沐:随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场景的不断构建,艺术品资产管理正在经历由实物艺术资产向数字艺术资产的转变,这会促使艺术财富管理出现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运营模式及支撑服务体系。但就目前实践来看,这种转变还没有引起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系统性关注。也就是说,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发展对中国艺术金融创新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

未来,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有效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更完善的产业支撑保障。比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投顾、科技鉴定、艺术品鉴证溯源系统等,有助于催生新的业态,形成艺术金融支撑产业的聚集,从而有力推动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更好发展。